老炮儿忤逆时代的螳臂当车

多余的话:不是篇严谨的影评,不谈技术,不喜欢如今看个电影都要纠结价值观的风气。所以也不想褒贬什么,就按照老炮儿一码归一码的套路,把电影想说的一些事聊到开枝散叶,给理清爽整圆乎了,就成。

第一件事,先讲讲这规矩。

中国人在法理之外,一向是讲规矩。这规矩里的成分多的很,有人情,有礼数,有习俗,有传统,有潜规则,好的坏的,腐朽的常新的,杂着呢。法律永远是社会人行为相对固定的下线,规矩则是浮动的,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规矩,一群人有一群人的规矩,磕上了就有龃龉,怎么处理?还有规矩。这规矩有时屁股尖儿翘上了天,把法律都捅破了,挨了巴掌还是死性不改,为毛呢?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利益共同,朝堂有朝堂的一套,老百姓有老百姓的一套,全按明面上那一套来,对不起,活不明白,也活不舒坦。这四九城的规矩,从前清开始就有模有样了,不信你看老舍《茶馆》里那帮子人。大清完蛋到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,北京的社会文化生活还是比较稳当的,规矩没大变。六十年代的大破四旧和文攻武卫,使得老北京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和建国后革命理想那套文化,同时遭到破坏,城市贫民文化和边缘性的流氓文化开始合流侵染青少年,好勇斗狠成为至上准则,原来的城绅文化斯文垂丧,但依然在骨子里还有残余。

年清华武斗,动乱时代的恶性暴力因素绵延残余了数十年

此时的规矩,叶京、王朔等人描绘的很明白,且不论他们是否有为自己的青春树碑立传的念头,而作了美化和矫饰,但还是道出了这规矩的面貌:“理”还是要论的,天地良心还是要讲的,但少有论清楚的时候,利益、暴力的因素增加了。在此时滋生起来的所谓“老炮儿”、“顽主”一批人,其实无所谓派别,他们用的是同一套思维模式衍生的规矩,要说有什么不同,得看人,六爷那一套,根儿正,但苗不红。公权力缺失的年代,这种常用暴力维护江湖道义的无政府主义,沾上钱、沾上正儿八经的利益,发展下去就是黑社会。八十年代整顿恢复社会秩序,全面严打搞了一堆冤假错案,好歹也把基本面给清了。这一清肃的主体是文革流毒,真正的地痞恶霸,所以非但不影响六爷这一茬人,反而把这些“有着江湖气的小市民”给显出来了。

他们在这北京城的角落边缘,法律还顾不周全的地方,用大体公允的规矩调和着身边的人和事,直到这些规矩渐渐被时代淘汰。

年严打押解死刑犯去刑场

“讲规矩”的说道做法,曾经是深入人心的。当年的大院子弟,如今的当朝一号,上任以来就反复提了“规矩”二字。15年1月在纪委会上,专门在“政治纪律”之外提了个“政治规矩”。

这起码可以说明两点,其一,“规矩”比“纪律”的外延更宽广,它是柔性的,不成文的,但依然需要遵守。其二就是没规矩的人和事,太多了。不谈政治谈生活。城市道路灯火通明,就有人一路开大灯闪过去;停个车,旁边老大空档,非贴着人车逼的门都只能开一缝,有规矩吗?上网玩游戏,输不起开了语音问候人家父母;发帖赚了点人气,就接软文搞营销胡说八道,有规矩吗?请客吃饭,快成席了才叫人,或是人家临出门了给一电话放鸽子;上桌走起,别人说话给打断,自个吹起牛逼来把别人听烦了还没完,大了小了说,这些是不是都算没规矩?为什么没规矩?自私,眼里只看自己的利益,不顾别人的感受;浮躁,心里只想着快点成名快点赚钱出人头地,把日子过的像丧家之犬。

第二件事,再说说这时代。

老炮儿这套规矩是有传承的,这根源上赖以栖身的场所是胡同和四合院。这皇城根下的地界,里外里傍着的多是人物,抬头不见低头见,一条胡同里干啥营生的都有,是一个自洽的社区。所以老北京的胡同文化,就像汪曾祺所列的那样,安分守己,爱看热闹,少管闲事,易于满足,它是一种乐天宽容的市民文化,而这种文化,是不能脱离地域而存在的。

离开胡同,住进楼房,是北京市民群体的必然选择

另一方面,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,从五十年代的宿舍楼新区就开始了,一边是新城新楼,一边是老城四合院胡同,也就是所谓“大院子弟”和“平民子弟”之别的经济基础变化,早就开始了。文革初始,私房交公,本来独门独户的四合院被房管局塞进大量住户,住民结构发生改变,四合院成了大杂院,生活空间的压缩改变了人的心态和行为,整个市民文化也开始变质。

城市要维护市容,百姓要支摊吃饭,类似于此种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数不胜数,讲讲土规矩打个圆场糊弄过去,也是不得已的办法。

到了八十年代,旧的胡同民居及其生活文化明显衰落,人们普遍向往着住进楼房以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,整个北京背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加速改造,老城区不断往外挤压,抱持着胡同文化不放对大部分老北京来说,既不可欲也不可行。我在看电影的时候,总觉得不对。老炮儿作为一个群体还能发声,是在八十年代中前期,到了年代末就完全不行了。时代在往前走,该成家的成家,该下海的下海,谁还一门心思浑不吝,那叫没出息。这电影拍的岂不是太滞后了?转念一想,也对啊,八十年代二十啷当岁的人,现在都五十多了,正正好是老了。所以真正给那些守着旧规矩的人致命一击的,是无可避让的时代,备感焦虑的时代。在三环内的城区里行走,走过反射着耀眼日光的写字楼,走过人头攒动的地铁站,你问每一个迎面而来行色匆忙的年轻人他们在追求什么,答案是钱,钱,钱。还有些说爱情的,可是爱情需要住房,需要婚戒,还是钱。钱是最大的动力,可光有动力还不够,他们还必须寻一个都市传说。这个传说信奉的是一种平等哲学,每个人都可以经过努力奋斗,获得他所梦想的一切。阿兰·德·波顿嘲讽道,在我们这个时代,成为比尔·盖茨,比在十七世纪成为路易十六更为困难,可大多数人却相信他们更容易成为前者。一步没跟上,就永远跟不上,这个时代是转来转去转不出胡同口的六爷无法理解的,恩佐就是他无法理解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个缩影。我们不必纠结那车门划痕十万能不能搞定,这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人头熟见识多的六爷,以往可以游刃有余的在控制范围内处理的事,已经不知不觉的让他看不懂了。

这个时代的速度,是老炮儿竭尽全力也赶不上的

说白了,追求事业和财富,“不跟钱过不去”是一种规矩,“人情道义大过天”也是一种规矩,咱们且不论孰高孰低,拿新时代的一套去贬损旧的一套,这种行为真是蠢爆了。时至今日,这种“书里的人物”已百无一用的走到尽头,不必拔刀相向,他已颓然倒下。简·雅各布森在《美国大都市的生与死》中提出要尊重“城市人口自发的多样化”,其本质就是反对资产阶级平庸单一的趣味导致的城市文化一体性。这种一体性是排外自大、独裁专权的,最终导致均质的社会秩序和僵死的城市文化。城市节奏太快,人们会时常感到疲惫,会思念家乡,就需要一点“慢”的东西去抵御;全球化是单向的浪潮,将世界推平成二维网状,我们就会想保留一些传统的、独特的、原生态的东西,避免全盘后工业化的复刻模式。然而真能抵御的住,能避免的了吗?城市化运动还将长时间持续,掠夺性的发展依然需要牺牲,老北京的人文传统,又何从复活呢?

成片的旧城区,逐渐在北京消失

我今天不谈任何技术性问题,电影的本质是叙事,叙事的本质是思想。在我看来管虎是不满足于刻画一类人物的,六爷,只是旧城市语境下的一个遗民。遗民之死,单从电影里看进去真是“有声有色,如荼而如火”,但要放在历史进程中,又实在是“无声无色,如土如尘”。管虎冯小刚们,想说的还是时代变迁带来的钝痛和悲戚,能说到这份上,算合格了。

最后,我们从女人说开去。

你以为话匣子爱六爷爱的是什么?是年轻时那股以一敌十的牛逼劲,还是临老了仍有单刀赴会的豪气?都不是。话匣子还是少女的时候,或许迷过这味道,现在,她门儿清。她知道变天了,也知道老炮儿那套吃不开了,她还守着个门庭冷落的破店,给个你们眼里的老losr忙前忙后,自己的幸福都耽误了,为什么?这是现在的姑娘想不明白也理解不了的。

凭她那风韵犹存的外表,凭她那股机灵劲,这么多年了想抽身出去嫁个好人家,或谋个像样的生活,有机会吗?肯定有。她走不开,自然是因为爱他。爱他什么呢,又没钱,又没地位,又不琢磨着去变得有钱有地位,成天没完没了的破事,那话儿也不顶事了,还爱什么?那份执拗。男人最宝贵又特别容易丢掉的那份执拗,比命重要,比命根子重要,能保一年是一年,能保一天是一天,总有一日要因为内外交困而当掉的。谁没年轻过,谁没坚持过?谁没幻想过,谁没天真过?都特么理想主义过,都特么想改变世界,最后还不都给社会打趴下,踩着脑袋让你放弃所有的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?

在座的看客,有一位算一位,谁这辈子过来,能守住始终如一的信条和原则,见高不卑见低不亢,做事不违本心?

有谁,站出来。

站出来。

站出来!

我就见了鬼了,有些人的优越感怎么来的?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官二代富三代的,大部分还不是打工狗创业族,混个温饱有余,能得闲嘬口红酒挥杆高尔夫就以为自己混出来了,甘苦自知,自个不定成什么孙子样了,倒是有底气嘲笑人家是不识时务的老卢瑟,嗯。别以为你们受的是高等教育,濡染的那一套普世的、法治的、科学的现代文明准则就是放四海皆准的,你们也会老,终有路远马亡的那一天,后辈们也照样会把你追求的东西批成一坨翔。人都是卑微脆弱的,谁也配不上这天长地久,小崽子们,看不惯人家那点执拗,也少隔着代沟指鹿为马的诛心。就为了那点执拗,才有了古典式男人的不认输不惜死,才有了古典式女人的一见误终生。知乎上不是特流行罗曼·罗兰那一句嘛,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什么叫生活真相?什么又叫热爱生活?每个人眼里都有每个人的真相,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热爱生活的方式,别把自己那套捧太高了,别人未必稀罕。六爷并非看不透自己的死局,遛了一辈子的鸟,自己也像鸟一样被时代提拉着脖子遛了一辈子,看着那只困厄的鸵鸟,他感同身受。鸟儿再大,大不过林子去,不服管、不认输的那股劲,撑不长,甚至撑不到真刀实棍的那一刻,长不过围追堵截的一条街。唯一能做的,就是往那方向再跑几步,至少每一步,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脚步,谁也磨不去。

主编

周祚

责编

派派景梵

碎瓦:海员,野鸡影评人,盗版DVD收藏者,多年混迹于网络的oldschool文艺青年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
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aopinzhan.com/jwwjg/1766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