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烟筒烟、冒冒烟、牛改地(耕地)、种夏田、夏田黄、背上场、梿枷打、簸箕扬。”
这首儿歌描写了粮食从播种到收割打碾的繁忙景象,其中簸箕现在还在广泛的运用,而连枷似乎已经不很常见了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吉农村,小麦等大作物是要在公共的“官场”里通过碾滚子打碾脱粒,而胡麻、扁豆、豌豆、大豆等则主要靠梿枷来脱粒的。梿枷的构造并不很复杂,一般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,中间靠一根木轴牵连。使用的时候,上下挥动长柄,而“梿枷”则一上一下的拍打。随着“梿枷”的上下舞动,粮食颗粒就被拍打下来了。
每年农历的六七月正是农民们最忙的时候,早上,妇女们把收割来的作物铺在宽阔并能晒上太阳的地方,待到快中午太阳最炽热的时候,妇女们便拿出梿枷开始拍打,在她们舞动着的梿枷下面,一粒粒带着泥土香味的豆子便会破壳而出。
据说梿枷这种简单的农具,早在战国时候就已经有了,而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叫做梿枷了,梿枷后来还被用作战场上当做攻击敌人的武器呢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,梿枷这种古老的农具也将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,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。
欢迎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